88彩
88彩
88彩

产品展示

莫迪高调出席金砖峰会欲借中俄高层缺席之机探讨稀土合作
发布日期:2025-07-14 15:53 点击次数:196

莫迪总理这次出访,一口气跨越三大洲、连接五个国家,行程长达八天,算得上是他执政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穿梭外交”了。这趟马拉松式旅程的终点,也是最高潮,直指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金砖国家峰会。

跟以往印度在金砖场合“打酱油”的态度不同,这回莫迪可是铆足了劲儿,不但全程高调参与,出发前就对着媒体把金砖的平台价值吹得老高,说是促进“全球南方”合作、构建“平衡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关键所在。

您瞧他这番表态,再看看他特意绕道访问加纳、阿根廷、纳米比亚的行程安排,这每一步棋都透着一股子劲儿,无非是在向全世界喊话:看,印度才是“全球南方”的真正代言人!新德里要在这场全球变局中,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然而,就在莫迪摩拳擦掌,准备在里约舞台上好好过把主角瘾时,金砖这盘大戏的另外两个重要玩家——中国和俄罗斯,却出奇地同步选择了冷静。俄罗斯那边,普京总统因为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令不便远行,只派了外长拉夫罗夫领队。中国方面,虽然派出了重量级代表,但最高领导人并未亲临。

这种安排,可不是什么巧合,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主角都站好位了,聚光灯也打亮了,结果最重要的几个配角却不约而同地退到了幕后,这让新德里精心筹备的这场外交大秀,还没开场就罩上了一层微妙的阴影。

莫迪这次为什么突然对金砖“回心转意”,如此高调?这背后当然少不了现实的鞭策。就在峰会召开前没几天,印度和美国的新一轮贸易谈判传来了谈崩的消息。印度商务部长直接点名,因为美国对印度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印度已经知会世贸组织,准备对部分美国商品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

美国的压力,可不止贸易这一项。早在六月初,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曾拿关税问题敲打印度,要求印度跟“金砖国家”保持距离。结果呢?印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更加靠近金砖。

这操作背后,也许是看了中国的“范本”——当初美国对华挥舞关税大棒,中国选择了强硬反击,最终似乎迫使对手先软化立场。如今,面对美国的单边压力,金砖这个多边平台,就成了印度手里一张用来对抗美国单边主义,或者说,是跟美国讨价还价的最理想筹码。借力金砖,能让印度在跟华盛顿的博弈中显得不那么孤立。

除了外部压力,金砖内部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也给印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窗口。中国和俄罗斯最高领导人双双缺席,这无疑在金砖舞台上留出了一个“真空地带”,莫迪正好可以趁机填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金砖机制内,中俄作为创始成员,分量举足轻重,而印度则因为其摇摆不定的外交姿态,发言权相对有限。尤其是在金砖一下子扩容到11个成员国之后,印度原本就不太大的话语权,面临着被进一步稀释的风险。

此刻,在东道主巴西或多或少地支持下,莫迪抓住机会高调亮相,意图非常明显——他要在“大金砖”时代,抢占一个更有利、更能发出自己声音的位置。他这次横跨三洲的行程,就是为此精心铺设的垫脚石。

在加纳聊数字合作和疫苗生产,这都是非洲最关心的议题。在阿根廷考察锂资源储备,这瞄准的是全球能源转型热点。在纳米比亚推广数字支付和环保合作,同样紧扣时代脉搏。他看似在为“全球南方”奔走疾呼,但仔细一琢磨,这每一步棋,其实都在为印度的全球野心“造势”。

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外交口号和宏大叙事之下,隐藏着印度更为迫切的现实焦虑。根据印度官员不经意间透露的消息,莫迪此行有一个压箱底的、至关重要的议题:稀土矿产合作。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新德里第一次为稀土问题愁得掉头发了。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今年五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听着就让人捏把汗——该国汽车行业面临严重的稀土短缺,用来制造电动汽车和高端电子产品的稀土磁铁,库存一度告急到只剩下72小时。

印度对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已经形成了近乎百分之百的依赖。它从国外进口的稀土磁铁,九成以上都来自中国。更要命的是,即使印度自己能开采出稀土矿石,其纯度只有82%,根本达不到工业应用所需的99%标准,必须千里迢迢运到中国进行提纯。

所以,当中国出于战略安全等考量,开始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措施后,印度经济受到的冲击几乎是立竿见影。尽管莫迪政府早几年就豪掷19亿美元,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5年实现稀土的本土化试生产,但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杯水车薪。

现在,莫迪在金砖峰会的舞台上,跟其他国家大谈稀土矿产合作,这动机就变得格外耐人寻味了。这到底是真的打算彻底挣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病急乱投医地满世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还是想拉拢其他有类似遭遇的国家,组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共同对中国的稀土管制施压或抗衡?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他访问阿根廷等资源富集国的行程单里,那里面肯定有他的“小算盘”。

对于印度在金砖舞台上的一系列高调表演,中俄双方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一致——那就是“冷静”。这种冷静,绝非事发突然的临时反应,而是基于对印度在各种多边机制中一贯扮演角色的清醒判断。这些年,无论是在金砖这个场子里,还是在上海合作组织那个圈子里,印度都频繁地扮演着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角色——“拆台者”。

比如,2024年俄罗斯作为轮值主席国,曾大力推动“金砖币”计划,意在挑战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结果呢?印度明确表示了否决。新德里给出的理由听着很冠冕堂皇:印度政府优先发展本国货币卢比,拒绝参与任何区域统一货币体系的建设。

可明眼人都知道,以印度目前的经济体量和卢比在国际上的信用度,根本无力承担多边支付体系核心货币的角色。印度这样横插一杠子,与其说是出于经济考量,不如说更多是政治上的顾虑,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强硬表态反对“去美元化”之后,印度立刻跟进宣称“没有去美元化计划”,这立场摆得明明白白。

这种行为模式,在上海合作组织里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上合组织最初建立,核心议程是反恐、安全和地区稳定。可印度加入后,几乎每次会议,都要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克什米尔争端搬到台面上,甚至不惜强行要求在联合声明里加入谴责巴基斯坦的内容。

这种把双边矛盾凌驾于多边议程之上的做法,直接导致了2025年的上合组织防长会议连一份联合声明都没能发布,多边合作的大局就这样被一对双边矛盾绑架了。

再看看别的例子。当中国推动在上合组织内部进行区域本币结算的倡议时,印度又跳出来反对,理由是“人民币威胁卢比”——这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当上合组织大多数成员国发表声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时,印度是唯一拒绝签字的国家。更有甚者,当组织内多数成员国对以色列袭击伊朗表示谴责时,印度又立刻跳出来撇清关系,宣称“没有参与决议”。

说到底,印度似乎并不擅长真正融入一个多边合作体系,更习惯于在多边舞台上跳一支“单人舞”。它的套路是“多边搭台,单边唱戏”——借用多边平台的曝光度来放大自己的声音,宣传本国的议程和利益,却不愿意真正遵守集体协商和合作的规则,更不愿意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做出必要的妥协。它需要舞台,但不想被舞台的规则所约束。

正是基于对印度这种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和现实判断,中俄两国在这次金砖峰会期间才显得如此“兴致索然”。它们既不想在金砖这个场合跟印度正面冲突,被拖入无谓的争论。也不想沦为印度精心打造的这场外交大秀的背景板或“外交道具”,被用来衬托印度所谓的“全球领导力”。

中方这次没有派出最高领导人出席,一方面是考虑到前期与巴西作为东道主已经有过充分沟通,许多议题无需再借峰会这个场合才能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务实的判断——既然金砖内部已经出现了公开的分歧(比如之前的外长会未能发布联合公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调与会,反而有可能陷入无法达成广泛共识的尴尬境地,不如保持低调,静观其变,看看印度的表演到底能走多远。

这种克制和冷静的姿态,既可以看作是对印度某种程度上“挑衅性”行为的一种回应,同时也避免了外界将这次金砖峰会简单地解读为中印两国在拉美地区进行的外交角力和地盘争夺,至少在表面上,维护了金砖机制尚存的团结假象。

莫迪这次大张旗鼓地奔走拉美,高调参与金砖峰会,形式上看起来确实风光无限,但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印度在多边外交中那个难以自洽、充满矛盾的定位:它既想成为“全球南方”理所当然的领袖,却又不愿承担起协调各方利益、推动集体行动的责任。它既渴望得到西方世界的战略认可和扶持,又试图在金砖等非西方主导的平台上强行塞入自己的议程,甚至凌驾于其他成员国之上。

最终,这种自说自话、甚至有些“我行我素”的做法,不仅引发了中俄这样的核心成员国的警惕和疏远,也让其他许多“全球南方”国家选择了观望,它们在等待,在评估,看看印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它是不是真的能代表大家的利益。

未来的“大金砖”能否真正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或许就要看这个机制能否有效化解或者适应印度的这种“单边主义”倾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印度障碍”了。否则,类似的“主角想唱大戏,配角不配合”的局面,恐怕还会继续上演。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88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