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场那天,热搜排队,流量爆棚。
一个288分的女孩站在屏幕前哭,她妈妈搂着她说,“健康快乐就好”。没有吼,没有骂,没有打,更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怪孩子不争气。
这年头看多了家长崩溃发疯,忽然冒出这么一段“全然接纳”的视频,全网心软了。
连人民日报都发文点赞:
“这个母亲比成绩更值得被看见。”
但你知道的,网络上的事情,不到结尾,别轻信第一幕。短短几天后,这一对母女开始熟练地开播、挂链接、拍段子。熟练得不像是第一次干这个事。
然后大家才反应过来,这不是“火了之后想变现”,而是——“压根是奔着变现去的”。
原来,所谓感人,是脚本;所谓真情,是剧本。女孩的妈妈叫“兰姐”,是个坐拥十几万粉丝的探店博主。不是新手,甚至在带货主播榜单上混过名次。
她的女儿,小赵,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
你以为她们在分享人生的低谷,其实她们是在操作流量的高峰。从一开始就是拿捏到位的表演。
第一条视频中,“288分”是关键词,“妈妈没有责怪”是引子,“全家依然吃大餐”是高光,“人民日报点赞”是最强背书。
但你没想到——那天晚上,她们就开了直播。
不带货,不推品,甚至看上去只是聊聊天。真诚得让人以为,她们真的只是想记录下人生的这个瞬间。
可后来,一条条“日常”、一支支“探店”、一个个广告视频就开始了。节奏之快,换号之熟练,堪比专业机构。
人民日报删了视频。
官媒下场怒批:“这是对教育尊严的消解。”
我们不能拿“健康快乐就好”当工具,套住全网的眼泪,然后一转身开始直播切片挣钱。
这不是陪孩子走出阴影,这是带着孩子演戏赚钱。
人们早就被700分的状元震得麻木了,忽然冒出一个“288分女孩全家欢呼”,太诡异!
她不是成绩逆袭,而是情绪逆袭。但情绪,一旦被识破是“脚本写的”,就会反噬。
你说她错了吗?也不是全错。
孩子考了288分,但这是她有史以来最高分,父母不责怪,还陪她庆祝,这本身没有问题。
鼓励孩子不放弃,是一种方式,接纳孩子的极限,是一种温柔。
但问题在于,这种温柔被用来营销了。而营销的对象是全网的共情。她们把大众的眼泪,当成了引流的活水。
用“女儿考砸了妈妈不怪她”的温情外壳,包裹着“我们要上热门”的核心欲望。说实话,网友不是不能接受失败,也不是不能接受低分。
但不能接受的是,把感动变成剧本,把教育变成流量生意。
更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努力刷题、通宵做卷子的孩子,没能上热搜;
而一个考288分的,却能靠一条短视频进高校“考察”。
这不是教育的胜利,是营销的胜利。
可能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卷进一场精准设计的流量运营。她觉得妈妈在为她撑腰,其实妈妈是在拿她做腰子。最后,人民日报撤稿了,288分的“体面”也一起碎了。
碎的不是那个数字,而是那段最初看上去最“真”的感情。这事最让人难受的,不是她们母女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曾经那么相信她们真的没做什么。
以为是温情,原来是剧本。
以为是人生低谷的一缕光,结果是流量投放的追光灯。
也不是不能赚钱,谁都要生活,谁不想爆火?
但别踩在公众信任的肩膀上演戏,别打着“教育反思”的牌子讲“流量操作”的故事。
她失去的不是分数,而是被看待的方式。高考不是唯一,但高考也不该被消费,家庭不必完美,但家庭也不该被剧本化。原以为“健康快乐就好”是一句温柔真话。现在听来,也只是为了流量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