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江西上饶还在沉睡,胡同里却亮起一盏灯。三个 00 后脑瘫少年揉着眼睛起床,半小时后,小寒蹬着三轮车,小琪扶着小龙的轮椅,三人结伴向两公里外的农贸市场出发。这一路,他们要爬坡、抬车、等红绿灯,却始终互相等待,谁也不愿落下谁。
这三个男孩都患有先天性脑瘫。23 岁的小寒是一级残疾,说话含糊、手指不灵活;20 岁的小琪双腿无力,站久了就会发抖;24 岁的小龙双腿没有知觉,只能靠轮椅出行。去年 9 月,他们在残联活动上相识,一拍即合决定合租创业。从摆摊擦鞋到卖大蒜,他们用双手挣到了第一份稳定收入,虽然每天只能赚 45 元,却挺直了腰板。
凌晨四点的菜市场:三个少年的生存之战
每天凌晨四点,他们准时出现在胡同口。小寒要把 40 斤大蒜搬上三轮车,小龙分装生姜时常常摔倒,但他已经习惯了 “摔了再爬起来”。去市场的路上,遇到上坡小琪就下车推车,遇到栏杆三人就合力抬车。这一路的艰辛,在他们看来却是 “最踏实的日常”。
到了市场,他们兵分两路:小龙在豆浆店对面卖生姜,小寒和小琪在 50 米外卖大蒜。为了避开竞争,他们宁愿多跑些路。旁边摆摊的大多是老人,这三个年轻人成了市场里的 “特殊风景”。
从自卑到自强:合租改变的人生
合租前,三人都曾独自摆摊却屡屡受挫。小寒卖瓜子时被顾客嫌弃 “手不干净”,小琪卖面包时因站不稳摔碎托盘,小龙卖气球时被城管驱赶。如今,他们在 15 平米的出租屋里互相扶持:小琪做饭,小寒搬运,小龙出主意。“以前觉得自己是累赘,现在发现我们能互相补位。” 小龙说。
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让他们的生活有了转机。每月 300 元的房租平摊,低保和残疾补贴减轻了负担,社区还送来了电风扇和固定摊位。豆浆店老板赵女士常常免单,邻居们主动帮忙收摊,这些善意让他们感受到 “被世界温柔以待”。
拒绝捐款的少年:在裂缝中开出的花
他们的故事被同为残疾人的小余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很快火了。网友们被他们凌晨三点的坚持、互相推轮椅的细节打动,纷纷点赞 “这才是生命的样子”。有人要捐款,他们却婉拒:“物资我们收下,但钱请给更需要的人。”
面对镜头,他们笑得灿烂。小龙说:“以前觉得残疾人只能被同情,现在才知道,我们更需要被当作普通人对待。”网友 “阳光总在风雨后” 的评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他们不需要怜悯,他们用汗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三位少年的出租屋里,墙上贴着歪歪扭扭的 “今日菜单” 和 “赚钱目标”。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换辆新轮椅、给父母买双皮鞋、去北京看升旗47。这些看似简单的梦想,却需要他们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在烈日下暴晒,在暴雨中抢收大蒜。
这让我想起脑瘫诗人胡少杰的故事。他用脚趾写诗,在轮椅上创造了精神世界的奇迹8。而这三个少年,用三轮车和轮椅丈量着生活的宽度,在菜市场的烟火气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身体是否健全,而在于是否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网友热议:温暖与争议并存
感动派:“凌晨三点的坚持,让我汗颜。他们都能做到,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务实派:“每天 45 元够生活吗?希望当地政府能提供更多就业支持。”理性派:“拒绝捐款的选择很有尊严,但长期来看,还是需要更可持续的生计。”
结语
三位少年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说,等攒够钱要去婺源看油菜花,去长城感受历史。这些朴素的愿望,像星星一样微弱却炽热。正如光明网评论所说:“活着不需要多么伟大,能自食其力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便是最好的人生。”
(新闻来源:九派新闻、光明网、人民日报、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