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充电桩、电网设备等相关板块表现不俗,核心催化是:
日前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伴随着政策发布,市场预期,新一轮充电桩投资要来了。
那么,此项政策对相关行业的实质性影响有多大?
补能焦虑与产业升级需求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分为直流桩和交流桩,大功率充电通常指直流充电,也被称快充,通常在120千瓦以上,还包括480千瓦以上的超充桩。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充电速度大大提高。
总体来看,政策大力支持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核心或在于三大考量:
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倒逼补能体系升级。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预计2025年将突破4000万辆,2030年更将超过8000万辆。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虽快速扩张,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374.9万台,但公共充电桩仅占28.3%,且以低功率(60千瓦以下)占主导,同时分布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县域覆盖率不足80%。这种供需失衡在节假日尤为凸显。
二是技术迭代推动大功率充电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800V高压平台车型的规模化量产(如小鹏G9、蔚来ET7等),单枪充电功率突破250kW已成为主流趋势。技术进步推动用户对补能效率的期待持续提升。然而,当前公共充电桩中大功率设备占比较小,且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桩兼容性问题突出,制约了技术红利的释放。
三是能源结构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双重驱动。
大功率充电设施不仅是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更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通过“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突破12亿千瓦,但弃风弃光率仍高达5.2%,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规模化应用将为新能源电力提供新的消纳出口。
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三重博弈
实际上,政策面对大功率充电的支持由来已久,产业资本也在积极布局,但其渗透一直较为缓慢,主要源于以下难题:
首先是技术瓶颈。
大功率充电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显著。研究表明,长期使用6C快充的电池循环寿命较1C充电缩短40%,且锂枝晶生长风险增加。
要解决这一难题,则需要通过材料创新(如固态电解质)和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破解快充与寿命的矛盾。智己L6搭载的全球首款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通过纳米尺度固态电解质包覆超高镍材料,支持“准900V超快补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其次是标准竞争。
尽管我国已建立GB/T20234.3-2023标准体系,但市场仍存在GB/T20234.4等不兼容标准,导致车企和运营商面临设备重复投资问题。国际层面,特斯拉NACS标准被SAE采纳,可能对我国标准国际化形成挑战。
要破解以上困局,需要通过“技术输出+市场合作”策略,推动中国标准与CHAdeMO、CCS等国际体系互认,避免陷入“标准孤岛”。
三是商业模式。
当前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并不高,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达8-10年。政策虽然提出了补贴机制,但过度依赖补贴不可持续,还需探索多元化盈利路径。比如,浙江通过“充电+旅游”模式,在景区充电桩嵌入民宿预订、特产销售等服务,使单桩年收入提升显著。未来或可进一步整合广告、保险等增值服务,构建“充电即入口”的生态体系。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充电桩上游主要是充电桩部件制造,主要由五大核心构成:外壳、充电枪、主控板、充电模块及其他配套元件。其中,充电模块由芯片、功率器件等元器件构成,是核心成本项,占比超40%。而大功率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除了充电模块之外,还新增了液冷散热系统、智能控制器等。
中游聚焦充电桩运营。目前头部运营商正加速抢占优质点位,国家电网计划2025年前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5万个超充桩。与此同时,“充电+商业”模式成为新趋势。
下游聚焦应用层面,商用车领域,电动重卡和物流车对大功率充电需求迫切。乘用车市场则呈现“高端超充+中端快充”的分层格局。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大功率快充设施的投资机会还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核心部件领域,比如充电模块、液冷散热等。并且,短期政策利好驱动的主题机会可能持续性并不强,需要警惕回调风险。长期来看,中游运营市场若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跑通,那么其成长弹性大概率强于上游。
转自:博览财经金融服务